微信
二维码
2025年07月11日 jskeusjl123 配资平台官网 3 0

  “上岗”一个月后 ,A2-W终于“上播 ”了。

  在富临精工(300432.SZ)位于绵阳的工厂内,第一财经记者看到了正在搬运物料周转箱的智元机器人A2-W 。当物料周转箱到达卸货区后,A2-W需要对堆叠起来的物料箱进行识别分拣、导航避障搬运 、精准放置等工作。在三个小时的直播中 ,A2-W完成了搬运800余个周转箱的任务。

  机器人进厂,并不是让机器人“动起来”这么简单 。从处理复杂产线中的工程难题,到解决关键零部件的一次偶发故障 ,再到跨工厂部署的能力复用 ,每一步都考验着算法、本体、系统集成和现场工程的协同配合。在智元机器人的大模型和本体技术之外,一条完整的生态链条正逐步浮出水面:以安努智能为代表的集成部署厂商正在打通机器人落地的“最后一百米”,以富临精工(300432.SZ)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厂商正在提供真实场景验证。

  智元机器人则在一手铺开“资本盘 ”的同时 ,也试图在“成本账”上算出答案 。毕竟,最终能穿过资本热潮 、算法幻觉和工程鸿沟的,才是真正能落地的机器人 。

  机器人“实战” ,工程化难题待解

  在富临精工(300432.SZ)产线中上岗的A2-W,是一个单臂拥有七个自由度的轮式通用机器人。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,A2-W的末端执行器是一个定制的夹爪 ,能够帮助其精准地拿起堆叠在卸货区的物料箱。当遇到堆叠紧密的物料箱时,A2-W利用自己的抓夹“挑 ”开了箱子的一边,好让自己的双手能够同时抓住物料箱的两侧 。

  物料箱的叠放拥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,人工在搬运过程中可以凭经验“下意识 ”进行判断,对于机器人而言,这一过程则涉及复杂的感知与决策系统。

  机器人依靠激光雷达、视觉传感器、六维力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多模态感知。在对现场环境进行全面“扫描”后 ,机器人大脑需要识别箱体的歪斜角度 、相邻间距等参数 ,进行相应决策执行 。在搬运时,机器人则需识别物料箱的种类,动态调整抓取中心 ,规划搬运路径,并将不同类别的物料箱准确分类和放置到指定位置。

  当记者靠近的时候,A2-W立即停住了所有的动作。“这是出于安全考虑 ,”富临精工(300432.SZ)工程部主任邓扬解释说,工厂环境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,比如穿梭其间的工作人员和正在作业的叉车等 。

  不确定性 ,是A2-W在概念验证阶段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。

  许多问题只有真正走进工厂才能发现。在实际的生产线中,复杂的光照条件可能干扰机器人的视觉识别与定位 。在当前的数字化工厂中,产线周围的机器设备也许会产生电磁干扰 ,影响机器人的信号传输,导致指令延迟或错误。

 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透露,在机器人进厂之前 ,智元团队已经在实验室中将所有的软件架构和算法方案都跑通了。但如果想要正式上岗 ,还需解决算法与硬件的深度耦合问题,并确保系统的精度与安全性,这对团队的工程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。

  打通最后一百米 ,行业新角色出现

  “在训练算法时,我们用了95%左右的仿真数据,5%左右的现场真机数据 。 ”王闯指出 ,尽管大量的仿真数据提高了团队的部署效率,但真实工厂的复杂环境仍会带来挑战,需结合现场数据持续优化算法 ,才能让A2-W应对各种突发状况。

  从实验室到工厂,负责机器人实地部署 、打通“最后一百米”的新角色正在出现。

  今年2月,富临精工(300432.SZ)发布公告宣布公司与智元机器人等相关方签署了《人形机器人应用项目投资合作协议》 ,各方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实施人形机器人项目 。安努智能正是在该背景下诞生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当前富临精工(300432.SZ)、智元方均为安努智能股东。

  随着机器人进场,新一轮真机数据不断生成 。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 ,在这一批A2-W部署的过程当中 ,在智元机器人提供的大模型与本体基座之上,安努智能将部署经验“模型化”,构建可复用的小模型模板 ,并通过在不同工厂的重复调试与微调,提升化机器人在实际环境中的抓取策略、碰撞检测与力控算法成熟度。

  随着小模型数量的增长,机器人的原子技能也会越来越熟练。所谓原子技能 ,就是工程团队将“拆箱 、搬运、投放 ”等核心动作模块化,形成可独立调用的标准能力单元 。由于每条产线的布局、路线和节拍各不相同,机器人进入新场景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,调整路径规划与动作参数。通过能力模块的拆解与重组,机器人在面对不同工厂 、不同工序时具备更高效的适应性和复用性。

  工程化是一个琐碎的过程 。一位现场的智元工程师告诉记者,就在直播开始前一天晚上的十点 ,团队发现电源板出现了异常警报。尽管该类问题能够通过机器复位来快速解决,但团队还是决定从头排查,以确保作业稳定性。

  “最后发现是一个塑封元件轻微漏气 ,可能导致散热问题 。”他告诉记者 ,在修复问题后,工程师又让机器人“加班”运行至凌晨一点来验证其稳定性 。“工程化的关键在于处理细节,我们必须搞清楚每一次偶发故障背后隐藏的潜在风险。 ”

  安努智能的董事长文宏杰告诉记者 ,虽然第一批机器人落地部署需要三到四个月,但如果下次到了相似的工厂环境中,部署速度也许可以缩短至三周甚至三个小时。“这取决于环境的相似程度 ,如果下一家工厂和上一家工厂有80%的环境重合度,那我们只需要针对剩下20%的部分进行数据采集 。”

  智元铺开资本盘,工厂重算成本账

  尽管没有透露具体的落地价格 ,王闯向记者表示,当前一台A2-W落地的配套价格在几十万左右,“规模越大 ,每台价格就会越便宜”。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一台机器人落地的价格在40万元-80万元左右。

  富临精工(300432.SZ)的总工程师向明朗向记者解释,机器人落地的成本不仅仅来自于采购本体的价格 。“机器人本身的价格取决于它的配置、性能和采购规模。 ”向明朗说 ,机器人一旦进厂 ,并不是“买来即用、无人管控”,还需要持续地运营维护投入。比如后台技术人员的调度 、电力消耗、维修和保养费用 。“现在机器人运维岗位也需要更懂技术的工人,在大批量落地前 ,成本不低。”

  根据向明朗估计,在当前的部署场景中,一台机器人可以代替约0.7名人工劳动强度较高的岗位。如果工厂采用两班甚至三班倒制度 ,相当于一台机器人可在全天候运行下替代掉约1.4名- 2名工人 。

  机器人不用进食与休息,可实现 “无缝接班 ”。相比之下,人工即使是轮班 ,也需安排吃饭、休息等时间段,而机器人通过后台人员分批值守监管,能够确保产线连续不间断运行。向明朗透露 ,未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,一位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来管控多台机器人 。“绵阳本地的用工成本差不多是每人每年八万元,如果未来一个机器人能够稳定覆盖2个工位左右 ,成本回收逻辑会比较清晰 。 ”

  值得一提的是 ,安努智能的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,该公司与另一家智元投资企业灵初智能的业务交流比较密切。智元机器人参与了灵初智能的天使轮融资,灵初智能专注于机器人的操作模型和灵巧手的研发。这或许意味着 ,随着智元机器人通过投资等路径构建起了具身智能生态,其本体产品的商业落地有望获得更强的协同支撑与系统集成能力 。

  在更多落地场景中获取更多商业订单,或许已经成为了智元机器人当前的主要目标之一。王闯透露 ,当前双足人形机器人A2和轮式通用机器人A2-W都是智元量产规模比较稳定的产品。

  7月8日晚间,根据上市公司上纬新材(688585.SH)披露公告,智元机器人拟通过与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持股平台“智元恒岳” ,以协议转让+部分要约收购的方式,合计拿下至少63.62%的股份,获得该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。此番操作也让智元机器人拿到了科创板的“入场券”。

  在此之前 ,智元还投资过数字华夏 、首形科技、千觉机器人、灵初智能等十数家机器人产业链公司,并和富临精工(300432.SZ) 、蓝思科技(300433.SZ) 、卧龙电驱(600580.SH)等零部件厂商展开合作。

  “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动作,倘若只落在资本侧 ,那确实有些‘雷声大、雨点小’ 。 ”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,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建立的生态捆绑关系更为紧密,但最终仍要回归产品本身,真正落到商业化落地和投入产出比上。对于智元机器人而言 ,资本布局只是手段,产品扎根产业才是目的。

  毕竟,真正决定赛道高度的 ,不是估值数字,而是机器人能否稳稳站上工厂的地面 。

你可能想看:

评论

精彩评论